中医药治流感有良方
寒冬时节,低温天气来袭,流感疫情备受关注,大人孩子扎堆上医院,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有相关数据表示,本次流感是乙型流感和甲型流感的双重夹击,学校和幼儿园是重灾,儿童是主要人群。
陈筱琪
椒江区名中医 主任中医师
擅长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哮喘、咳嗽、紫癜、性早熟、脾胃病及各种时行病。
专家门诊:周一、四上午、周二上午(精品)
儿童更容易感染流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幼儿园为集体场所,儿童在集体场所中聚集、接触,一旦有流感病例,很容易就导致疾病的传播,出现更多病例;
(2)儿童自然感染流感病毒或疫苗接种少,体内预存免疫弱,对流感病毒的交叉保护作用较弱;
(3)儿童自身呼吸道较成人尚未发育健全,且自身免疫系统处于发育状态,容易受到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侵袭并出现症状;
(4)儿童缺乏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能完全做到咳嗽遮住口鼻、勤洗手等,造成疾病传播风险加大。
流行性感冒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伴有畏寒、寒战,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中医认为流感属于温病、戾气范畴,由外感六淫邪气所致。时行感冒的发生,因于正气亏虚之体,恰逢非时之气,感受时行疫毒,内外相引为病病因无外内因、外因,二者相加,疾病乃发。容易诱发头痛、高热、咳嗽等症状,小儿肺脏娇嫩,容易染邪,且病邪传遍迅速,容易夹痰夹湿,热毒炽盛易惊风。
“很多家长认为,中医治疗感冒不如西医快,这是一个误区,”儿科主任中医师陈筱琪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而抗病毒是中医之所长,此外通过健脾、补气、补肺,可有效改善小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目前,患儿感冒以风热、湿热、风寒多见,其中偏热型的感冒占到绝大多数,这和小儿体质为“纯阳之体”及偏肉类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以至于寒症入体后很快转热或直接表现为风热的症状。
除了常见的风热和风寒感冒,还有一类胃肠型感冒需引起重视。胃肠型感冒主要是由于小儿肠胃功能差,或平时饮食饥饱无度,过多食入油腻食物,再感受风寒,就特别容易存食化火,引起胃肠道的反应,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精神状态差等。
台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陈筱琪根据气候特点、病原学特点、流感中医等特征,推出了中医药防治儿童流感的几个协定方:
预防方
苏叶5克、防风3克、大青叶5克、黄芪5克、甘草3克、茯苓10克
风热型
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地骨皮10克、知母10克(石膏)、甘草3克、牛蒡子10克、薄荷5克
湿热型
藿香6克、苏叶6克、青藁10克、陈皮5克、淡豆豉5克、生姜二片、茯苓10克、防风5克、大青叶10克
风寒型
荆芥3克、桂枝2克、防风3克、生姜二片
目前,患儿可在我院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开具相应处方。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如果患儿出现症状、疑似流感,请勿盲目照方抓药,一定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辨证用药。
医生建议
(1)平时要注意教室和居室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养成勤洗手、正确洗手的习惯,培养正确的咳嗽打喷嚏礼仪,不去学校和其他人群聚集场所;
(3)用盐水漱口,每日早晚、餐后让孩子用淡盐水漱口清除口腔病菌,仰头含漱使盐水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4)按摩鼻沟,两手对搓,掌心热后轻轻按摩孩子的迎香穴(位于鼻沟内、横平鼻外缘中点)十余次,可以减轻鼻炎或感冒后鼻塞的症状。
(5)注射流感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流感疫苗注射后,需要2-4周才能起效,家长要提前考虑。一般6个月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打流感疫苗了。
(6)如发现身体不适,宜就近医院就诊,多饮水多休息,清淡饮食;
(7)如已感染流感,请减少外出活动,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