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 我院对新分配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

    9月22日,台州市中医院对新分配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院党政领导及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先后对学员进行了相关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医院基本情况介绍、安全医疗与医疗质量、院内感染知识教育、医德医风及职业操作教育、医院规章制度学习、医患沟通及护理工作管理规范培训等。2004年10月14日作者:林云素

    发布时间:2005-07-24
  • 我院举办消防知识讲座

    为了提高防火意识,增强全体职工的消防观念,9月3日我院举办了一场消防知识讲座,来自全院各科室共计一百余人参加了这次讲座。2004年9月3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我院采取六项措施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塑造人性化服务新理念。院领导多次在院周会等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彻底改变陈旧的服务观念,全面倡导人性化服务。全院职工要形成一条心,凝成一股劲,使人性化服务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二是提升服务档次。在医务人员中推行“看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的理念,并在全院各病区开展“主动迎送病人”服务,规定微笑、站立接待新入院病人;病人出院时,护士要送至电梯口等。要求每位医务人员必须对病人做到关心、细心、耐心、热心、尽心,让病人在陌生的医院环境里能真正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三是加强导医工作。导医台由专职人员担任,改变以往由各科护士轮转,加强“微笑服务、主动服务”意识。免费提供轮椅、开水,为住院病人提供全程陪同办理入院手续等服务。四是加强医患沟通。各科针对科室实际,制订《医患沟通指南》,内容涉及服务流程、沟通时间、沟通对象、沟通内容及倡导用语、禁忌用语等。同时,还向每位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分别发放医患沟通卡和门诊联系卡,方便患者与医务人员联系,为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五是改善就医环境。门诊大厅采取了系列措施进行了降温处理,儿科门诊增设了木马、滑滑梯等,让患儿消除对医院的恐惧感。六是拓宽服务领域。该院从今年5月份始,每周选择一乡镇(街道)集市日,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巡回送医下乡活动,共服务人次1878人,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2004年9月1日作者:林云素

    发布时间:2005-07-24
  • 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连清等视察我院灾后自救工作

    8月17日下午,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连清等一行8人在区卫生局局长叶再寿的陪同下,来我院视察灾后自救工作,并对全院干部职工表示慰问。2004年8月19日作者:林云素

    发布时间:2005-07-24
  • 风雨无阻

    狂风呼啸,暴雨滂沱。今年14号台风“云娜”以其罕见的威力横扫台州大地。接到抗台命令,骨伤科徐正生医师顶着狂风暴雨随即赶到医院,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之中。当接到西山方向的求救电话,车立即驰向西山,一路上道路泥泞,轮胎打滑。行至加芷东阳路上,有一座槽形桥,桥宽正好与救护车一样宽,道路被洪水淹没,桥形时隐时现,车子随时都有跌落河里的危险,但医护人员一想到前方的病人,早已顾不了自身的安危,车子终于摇摇晃晃挂着半个轮胎淌过了桥面。途中车子又陷入了泥潭,徐正生医师带领医护人员下来推着车前进,道路坑坑洼洼,暴风雨中徐正生的脚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医护人员的衣服湿透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雨水模糊了视线……。就这样一淌又一淌……衣服湿了又干了,干了又湿了,全然忘了自已脚上的伤……。警报拉响了,新一轮的救治又开始了……黎明来临时,“云娜”威力渐渐地减弱。徐医师也不知自已接了多少伤员,当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办公室时,已经是第二天9时许。--记骨伤科徐正生2004年8月18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找不到也要找

    8月12日,今年14号台风“云娜”直扑台州市,全院积极落实市抗台精神。下午5时许,急诊科副主任陈波同志顶着狂风赶到医院,与全科同仁迅速协商出几套急诊抢救措施后,投入到抗台抢险队伍之中,只见急诊大楼门口拥挤不堪,很多车辆来院接人,造成车道严重堵塞,影响救护车的出入。陈波不管风雨交加,指挥疏通门口车辆,以保证救护车及时到位。而他的衣服不知多少次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叮呤呤…”96120电话连续不断。一听花园某幢有一老人外伤骨折,陈波不顾连续出车的劳累,迅速上车,冲出医院。此时花园新村已积水1米多深,广告牌、树技不断掀落,因抢救位置不确切,陈波等想方设法,反复寻找,终于接回病人。--记急诊科副主任陈波2004年8月18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拼搏在抗台抢救第一线

    8月12日,14号台风的紧急警报拉响了,根据院部的统一部署,急诊科迅速作了动员,上班同志一律不下班坚守岗位,在家的同志马上到院上班,外科、骨科等科室也纷纷派出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科,短短几分钟内,急诊科共聚集50多名医护人员,面对多科室,多专业人员的合作,在院部领导的协调下,急诊科立即采取了急救预案,分组安排医护人员,落实岗位责任,随着病人的不断涌入和急救车辆不断外出接诊,紧张的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风雨声中,急促的“96120”急救电话连续不断,负责接电话的护士从下午4点一直到子夜接到近百次电话,喉咙哑了,两眼乏了,铃声不断,求救的声音寄托着一个个生命的希望,联系着伤员和白衣天使的心。急救!凤凰山庄后门一小女孩子被大树压着……急救!三甲办事处XX村房屋倒塌……急救!椒北一孕妇即将临盆……急救!……病人不断地涌入,不断地被处理完毕送走,急诊的医务人员已忘掉了时间的流逝,耳边响起的只是病人的呻吟和同事之间急促的交流,震耳欲聋的风雨声在生命的救护神面前似乎消失了……车队的车辆几乎没有等待的时候,在急诊科的门口,一组、二组、三组医护人员一手拿急救用品,一手拿着病人呼叫的地址,等待车辆一到,病人被接诊后,又立即上车,冲向漆黑风雨交加之中,急救病人与医生之间迅速地传送着……重病马上送手术室……头颅伤送CT室……外伤病人送清创室……骨折转骨科……一个个短暂而有力的指令,有条不紊的工作程序,此刻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抢救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到了11时,渐渐地、风雨不再象刚才那么的肆虐了,忙碌了一夜的急诊人员慢慢地舒了一口气,这时才想起大家还没顾得了吃饭,食堂送来的饭菜都凉了。可是,刺耳的急救电话铃声还不时地响着,随车的医护人员常常是刚捧起饭碗还来不及吃一口,马上就跑向急救车,还有的医护人员顾不上吃饭,又忙着上手术室,上ICU,只要病人还在,大家心中还紧紧地绷着一根弦。短短的7―8个小时,急诊科共出车70多次,接诊病人116人,其中重危病人13人,住院39人、除1人伤势过重死亡之外,其余均转危为安。至此,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和全院支援急诊的医护人员,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向人民群众交出了白衣天使满意的答卷。――记市中医院急诊科2004年8月16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主动请战

    王小怀,妇产科副护长,14号台风紧急警报拉响后,作为病区护士长,下班后她主动地留在了急诊抢救第一线,自下午5时起一直到午夜12时,忙碌于急诊外伤病人的救治。是夜,除了风声、雨声,急救车警笛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急诊楼大门口,总能看到王小怀瘦小的身影,随着一个个浑身湿透,身上血迹斑斑的外伤病人的送入,她忘了究竟有多少次往返于救护车与手术室之间,渐渐地身上那身粉红色的工作服被汗水、雨水、血迹、泥水湿透了,困倦与饥饿侵袭着,突然又响起了刺耳的急救呼叫,三甲沙北有一70多岁老人受伤,此时正当台风登陆的时候,王小怀几乎没有停顿,没有思索,一手抓起急救包,随外科医生一头钻进救护车。一路上,大风刮起的树干、广告牌扑打着救护车,泥泞的小路上,大风吹得车子左右摇摆,道路能见度极低,不时地有障碍物挡住车道,王小怀和同志们不顾危险,跳下车排除障碍物,引导车子前进,终于把病人安全送到急诊室。此时,王小怀又带着一身的疲惫,投入到新病人的接诊中……--记妇产科副护士长王小怀2004年8月16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舍小家,顾大家

    8月12日下午,台风呼啸,暴雨如注。值班后正在家里休息的张涛同志突然接到医院命令紧急抗台工作,他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走,可路上已拦不住出租车,他就一路跑步赶到医院急诊室,全然不顾衣服被雨湿透,随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病人行列之中。正当他在忙碌的时候,得知家中的鱼船被狂风刮到岸上,船上的贵重物品都来不及搬走,损失惨重。看着周围络绎不绝的病人和忙碌的同事,张涛作出了坚定的选择:“舍小家,顾大家”,还有什么比抢救病人更重要呢?直至次日下午,整整24小时,张涛同志一直忙碌地工作着。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的休息。期间,他与同事合作,共参加了大小手术10余台,随“96120”出车接诊病人10余次。张涛将病员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发扬了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高尚风格。--记外科张涛医师2004年8月16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个人安危算得了什么

    赵辉,一名普通的外科医师,当14号台风肆虐地侵袭椒江城区,给百姓的生命带来严重危险的紧要关头,他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8月12日下午到次日下午4时许,一直工作在抗台一线,共参加大小手术10余台,并随“96120”出车接诊病人10余次。该同志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一直坚持三餐前服用降糖药物,可从参加抗台救险工作后,他就忘记了服药,更没有时间去家里拿药,再加上饮食不规则,他的血糖竟又比正常值高出了许多,而一直控制得非常平稳的血压也一下窜到170/100mmhg。而此时此刻,他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出车、接诊、清创、手术……白大衣不知被雨水、汗水湿透了几次,他浑然不觉,心里想的除了病人还是病人。--记外科赵辉医师2004年8月16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守护在“生命线”旁--记急诊科护士阮玲芬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不时地响了起来,守护在电话机旁的急诊科护士阮玲芬一边不断地记录着,一边拿着对讲机呼叫……8月12日,在家休息的阮玲芬根据医院统一组织部署,顶着狂风暴雨,马上赶到急诊室负责急救电话“96120”的接听协调工作。从下午4时至午夜,急诊室的电话基本没有停止响过,阮玲芬同志电话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共接了求救电话100余个,通知车队出车70余次。为了使救护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目的地,从而使受伤的群众早一点脱险。阮玲芬同志细致地询问病人地址,一丝不苟地做好记录。期间,她顾不上喝一口水,眯一会眼睛。直到晚上11时,电话才逐渐减少,这时候,阮玲芬同志才感到嗓子火辣辣地难受,头有点发晕,全身疲惫不堪。然而,她毫无怨言,仍然坚守岗位,坚守在“生命线”旁……2004年8月16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这是我们的天职

    8月12日,今年14号台风“云娜”侵入我市: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夹带着暴雨,肆虐在椒江城区。早在12日上午院领导就已召开了紧急会议,部署了防台、抗台的预案,下午5时,在布置好了科室工作后,市中医院外一科护士长王利萍按预案部署,赶往了市中医院急诊室待命。此时,急诊室内电话铃声不断,“喂,中医院吗,我们这里房子塌了,有人受伤了,快派车来,快!快!”,“喂,中医院吗,我这里有人被上面落下的东西砸伤了快点来人,快!快!…”电话声就是命令,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救护车呼啸着,一次又一次地冲向雨幕,冲向事发现场,王利萍一次又一次地随车赶往救护,身上衣服被雨水和汗水浸湿了,又被体温烘干,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直到了晚上九点半,台风终于登陆了,过境了,她才感到了浑身疲惫,是呀,屈指一算,她已经在救护车上整整度过了4个多小时,在这4个多小时里经历了多少的危险,救护了多少的伤病员,但是在全心身地投入到救护中去时,她丝毫没感到害怕,感到的只是一种责任:救死扶伤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天职。――记市中医院外一科护士长王利萍2004年8月16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身先士卒――记市中医院总务科长赵文辉

    “14号台风将袭击我市,院部已召开紧急会议布置,我科全体同志要坚守岗位,车队要整装待命……”在台风来临之前,总务科赵文辉正在紧张的布置科室的防台工作,准备抗台物资,检查楼层安全,保证水电通畅,做好应急准备,检修车辆,备好汽油,一切都有序地进行着……台风带着狂烈的性子提前来到椒江,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降临了,大楼顶的广告霓虹灯狠狠地往下掉,车棚顶被掀了个底朝天,碗口粗的树被连根拔起,电缆被压,玻璃破碎。面对满天乱舞的木板、玻璃。赵科长带领全科同志在院里冒雨巡查,排除险情。正在此时,急诊科打来求助电话,因求救病人太多,急救车辆不停地行驶,驾驶员体力严重消耗,身为前车队长的赵文辉二话没说,将院内工作稍一交待,马上顶了上去。12级以上的台风,吹得行驶的车辆打滑,漆黑一片的道路,有时只能靠头伸出窗外才能看清方向,车顶上不时有重物辟拍砸下,来回几个车次,一直没有休息好的赵科长累得差点趴下了。趁着出车的间歇,全身湿透,浑身污渍的他静静地走到急诊大厅的角落里,疲惫地闭起双眼,一摸口袋,香烟早已成了一袋烟丝了。台风终于过去了,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又看到他带着工人们在院内指挥灾后重建,排除险情……2004年8月16日作者:院办

    发布时间:2005-07-24
  • 我院举行大中专毕业生定级论文答辩

    7月22日下午,我院举行了2003年大、中专毕业生定级论文答辩。参加本次论文答辩的12位同志分别来自临床医学、药学、检验、病理、耳鼻喉科、护理等专业。考核组专家从医患沟通、医学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论文书写、医学前沿等各个不同侧面提出了问题,被考核同志认真作答。答辩现场气氛严肃而又热烈。2004年7月28日作者:陈荣根

    发布时间:2005-07-24
  • 我院积极开展节能活动

    我院积极开展节能活动,减少医院各项支出,促进增收节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一是成立节约能源领导小组,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二是积极宣传,营造节能氛围。通过电脑显示屏、悬挂横幅、各种会议等增强职工的节能意识,自觉养成节能习惯;三是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节能措施。如开、关灯时间、空调的使用及如何节约用水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四是检查督促。节能领导小组每月不定期走查各科室,如发现违规现象,严肃批评,并处罚奖金。2004年7月26日作者:林云素

    发布时间:2005-07-24
  • 感 谢 信

    尊敬的王主任和外一全体医务人员:我是一位金融系统工作人员,长期以来,病痛一直困绕自己,给本人的身心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影响和痛苦,这次经台州市中医院外一王主任精湛医术的手术后,似华佗显神,彻底根除了我心头上的一块痛病,感到无比欣慰和由衷地感谢。在这次术前咨询指导和术后护理关爱的点点滴滴,处处体现出台州市中医院所倡导和遵循的“您的健康,我们的责任”这一“以人为本”的高尚医德医风,本人住院以后,外一王主任和全体医务人员那种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和微笑服务的关爱,使本人尤如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深受感动,温暖在心,术后康复很快,在即将出院之际,送上此封感谢信,以表本人和家属对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医院的李院长及各位院领导表达我们内心深深感激之情,感谢你们送给的健康和快乐。在当今弘扬“以人为本”精神的新时代,你们就是现实的典范和榜样,我和我的家属一定把你们的这一闪光点带到各自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去,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一份爱!椒江海门信用社:李素玲二○○四年七月十六日2004年7月15日

    发布时间:2005-07-24